您好,欢迎来到天津市湖北商会官方网站
实干成就非凡人生——天津中相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、商会常务副会长陈友明
发布日期:2018-12-11     分享到:


津门楚商作为一支奋斗在天津的异地商会代表,十余年来,既是天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见证者,更是走在前列的建设者。近年来,广大在津楚商在天津市工商联、市对外交流合作办等部门的指导、联络和服务下,队伍不断发展壮大,规范建设成效明显,基础逐步厚实。


2018年,在天津市湖北商会成立十周年之际,隆重推出《十年》一书,以记录津门楚商在津鄂两地快速发展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,记录他们在助推津鄂两地经济建设、开展公益文化活动、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为我们的城市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。


今天起,天津市湖北商会推出“十年”系列报道专题,集中展现十年来津门楚商奋发图强的精彩故事,以飨读者。


文/付强、常桐桐

编辑/王惠


陈友明

 

他是一个机警、潇洒、豪迈而又实干的成功人士。他20多岁懵懂来到天津,从干活到创业,凭着精明、吃苦耐劳的拼劲,闯出了自己的路子,干出了中相建筑公司这个属于自己的品牌,也创造了一无学历、二无资本,通过艰苦创业成就自我价值的经典人生。


实干成就非凡人生

——专访天津中相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、常务副会长陈友明

 

初见陈友明,略显犀利的目光,豪爽洒脱的谈吐,举手投足之间却让人觉得无比亲近,这就是陈友明给笔者的第一印象,潇洒豪迈的性格中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亲切感。


陈友明,天津市湖北商会常务副会长、天津中相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。眼前这位风度翩翩、平易近人的成功男人,为我们讲述他的非凡人生。

 

三岁看老——儿时已初露锋芒


20世纪60年代末,陈友明出生在湖北大悟的一个村庄,由于是家中最小的孩子,深得全家人的宠爱。对陈友明的父母来说,这算得上是老来得子,父母对陈友明近乎溺爱,虽然时常让哥哥姐姐感到不平衡,一家四个孩子难免有打打闹闹的时候 , 而哥哥姐姐们多数还是非常喜爱这个最小的弟弟的。


童年的陈友明,在父母的庇护下是家里真正的“小霸王”。而真正扮演陈友明生活中的“严父”角色的,却是他的两个哥哥。大哥陈明达比陈友明大了整整15岁,由于年龄上的差距,生活里大哥一直扮演着父亲的角色, 这让陈友明对他常常是又爱又怕,尽管这样,大哥却很少对他动粗,真正在生活里用拳头教育他的,是二哥陈双明。比起严肃的大哥,陈友明和二哥在一起的时间相对来说更多一些,也是最开心的,自小被父母惯大的陈友明特爱调皮捣蛋,经常作弄村里同龄的孩子,小朋友受了委屈,免不得跑到家里哭哭闹闹,当时的农村有干不完的农活,父母自然是没精力管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,大哥又外出打工,二哥就这样被推到了台前。所有陈友明闯的祸几乎都让同样年幼的二哥承担了。


然而,在和周围人的打打闹闹中,陈友明的领导才能也初露锋芒,他自小头脑灵活,陈友明在学习上总爱“偷个小懒”,老师总对陈友明的父母说“这孩子,脑子好,就是不用,总想着玩,一肚子的鬼点子、坏心眼。”正因为鬼点子比其他孩子们多,总能研究出有意思的新鲜玩意儿,因此大家都喜欢和他玩儿。陈友明虽然不是村子里最大的孩子,却带着全村的孩子做起了孩子王,大家都习惯了听他指挥、任他派遣,小到下课后玩什么,大到穿衣打扮,陈友明在当时的孩子中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带头大哥。就是这样, 儿时的陈友明就已经初显领导才能。


初出茅庐——经历人生第一次挫折


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,刚刚迎来了改革开放,农村还处于十分落后的时期,陈友明的家庭条件在村子里还算说得过去,但陈家大哥在此时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:要放弃家里的产业,去城里打工。就这样,大哥陈明达成了改革开放以来,第一批从村子里走出去的年轻人。几年后,二哥也紧随大哥的脚步,离开了那片养育他们的土地。


而此时的陈友明,学习之余,还在家中经营着两个哥哥留下来的小工厂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机灵、却不安分守己的他,不再只单纯思考如何吃饱饭、穿得体面了。在他心里,一个更加大胆的计划开始萌芽。“我要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,而绝不仅仅是吃饱穿暖。”


就这样,1989年,中学还没毕业的陈友明,选择了辍学。与此同时, 他谋划着要出去闯天下。左思右想,他第一站选择了沈阳,而后又辗转至武汉。在武汉,他不辞辛劳,一心想要改变点什么,因此他趁着年轻,加班加点,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阅历,甚至连一天6块钱的工作也不肯放过。


在这期间,陈友明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,在工地上起早贪黑。但陈友明虽然辛苦,但是回报却寥寥,甚至入不敷出,这让陈友明第一次感受到了挫败感。迫于现实的压力,让他选择了回家。


再次远行——跟着哥哥闯荡天津卫


自回家后,陈友明一直无所事事,一转眼,陈友明在家已经待了快大半年,期间,他总是惹父母生气,还成天无所事事,这让大哥二哥看在眼里, 也急在心里。他们知道,这个在家里当惯了“少爷”的弟弟,是无法接受继续在工地上帮小工的,于是,哥儿俩商量,决定给弟弟一个新的历练机会。


1993年春节刚过,一天下午,陈友明还在睡梦中,天津的二哥突然打来的一个电话。“友明吗?我是二哥,有个事你想不想搞?”


电话中,二哥并没有多少话,就说有个项目需要收尾,希望他能带两个弟兄过去处理一下。


在家里整整闲逛了大半年的陈友明,此刻就好像找到救命稻草一般,一个跟头从床上跳起。因为他清楚,自己不能再成天闷在家里了,而且也不再希望成天被父母及邻居说三道四了。于是,陈友明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二哥。


随后的几天,他约了同村里的两个同乡,扛着行李,奔赴天津。


因为有过外出打工的经验,再加上大哥二哥在天津积累的人脉,陈友明从家出发来天津时就信心满满,想在这里大干一场,至少不能再灰头土脸的回家,他心里暗自发誓,这次一定要风风光光的!


虽然此刻陈友明还不知道这个收尾工程完成后自己该何去何从,但是年轻就是有一股什么都不怕的劲儿支撑着他、让他闯下去。


陈友明这样形容自己刚来天津时的感受:“那时我对天津没概念,自己也没压力,只有荣誉感,觉得自己很厉害能带着别人干活。”虽说是带着别人干活,但团队一共也就才几个人而已。


第一年收入七八十万,已经让陈友明感到十分知足,谁知效益虽然不错, 可收工以后资金却迟迟不到位,正值春节,工人们等着回家,这可急坏了当时的陈友明。为了让工人们能按时回家过年,他向二哥陈双明借钱给工人们开了工资。正因为陈友明这次的举动,工人们自然也就踏踏实实跟着他一起干。不出一年,他的团队已经由最初的三个人,发展到80多人。

 

诚信——事业发展的强大的力量


就在陈友明为二哥的这个收尾项目忙前忙后的时候,有一个人却一直在默默关注着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。这个人就是二哥交代给他的收尾项目的张经理。


通过陈友明带领团队负责收尾项目开始,张经理就时不时给陈友明出一些难题,比如多次验收,多次复检,甚至年底了就是不结款。他要看看陈友明该如何去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。然而,一年下来,陈友明虽然满肚子怨气, 但他还是通过了张经理的考验,不但工程顺利收尾,还结清了所有款项。面对80多万的工程款,陈友明二话没说,迅速还上了借款,还一次性发放了所有员工一年的薪水。


这都让张经理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张经理觉得陈友明既老实又能吃苦, 于是在收尾工作完成后,紧接着又把天津水利局的项目介绍给了陈友明……


通过二哥给介绍的工程,陈友明重新找回了自己。此时的他信心满满, 他深知,要出人头地,不光是要有机会,更重要的还是靠自身的勤奋和努力。一份努力一分收获这句话此刻已深深扎根在了陈友明的内心最深处。


也正因为这样,陈友明的工程是一个紧挨着一个。他的团队也慢慢壮大起来,越来越多的同乡都知道陈友明的为人和做派,都情愿跟着他远赴天津。仅仅这一项,就大大降低了陈友明的资金周转成本,他的团队又从最初的80几个人发展到200多人。


遭遇变故——血泪换取的经验教训


几年下来,陈友明在天津建筑领域开始小有名气。


可是谁也没有料想到,就是因为陈友明讲诚信、善待工友、善待客户, 却遭人算计,甚至让他在天津唯一的住房险些被法院查封抵债。


这是1995年的一天,陈友明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,电话里,朋友急切的向他诉说着自己的苦衷。对方软硬兼施,说有一个项目急需一笔资金,因此需要向银行贷款,可对方没有抵押资产,于是想到陈友明,一定要陈友明帮他做一次担保。厚道的陈友明看到朋友有难,而且看到对方信誓旦旦表示等周转开后,准时解除担保,此时的陈友明二话没说,按照对方的提示在保证书上签字画押。


可没过多久,陈友明就意外的收到一份法院传票,此时的陈友明才发现, 正是此前的那份担保,让他成为被告,法院还同时查封了他在河西区的一套房产。


缺乏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的陈友明左思右想,硬是想不通,可法院的传票和判决却是白纸黑字,陈友明没想到的是,他对朋友的信任换来的,却是法院一张30多万元的赔偿判决书!


对于事业刚刚起步的陈友明来说,30万可不是个小数目,打击也是非常巨大的。这件事除了让陈友明感到心寒外,也使他的法律意识开始觉醒, 没过多久,他就聘请了自己的法律顾问,专门负责法律方面的事务。


好人还是有好报,没多长时间,陈友明就用抵账换来的20平方米的伙单办起了自己的公司,当起了“陈总”。


当时的陈友明还没什么钱,但在行业内却有极好的人缘,缘于每次接到项目的他最先想到的都不是这单能赚多少钱,而是如何才能出色完成,顺利交工。他始终觉得,回头客才是公司细水长流稳定发展的关键,他的公司就得依靠诚信在行业里安身立命!


 

本着诚信经营、不计成本只求最好的理念,使陈友明的公司办的有声有色,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他的踏实肯干找上他,陈友明“老实人”的形象在圈子里慢慢树立了起来。


绝地重生——从逆境走出的勇士


此后的几年是陈友明事业飞速发展的阶段,一年一到两个的项目让陈友明事业蒸蒸日上。可好景不长,忙着挣钱的陈友明还没来得及放松一下,就赶上天津房地产行业的一个转折期。


2003年,天津从之前的“买房热”中逐渐走了出来,房地产市场的低迷, 大环境下的不景气,使开发商们资金吃紧,大多开发商选择了观望,不敢再轻易投资新的楼盘。这直接导致高度依赖房地产市场的建筑行业进入寒冬。


“公司在2003年-2006年间几乎可以说是没有接到过工程,虽然每隔一段时间也会有零星的收尾工程,但是这种零星的类似‘打杂’的项目,根本无法满足公司近200的施工队伍。”那时候,每天都有跟了陈友明很多年的老工人找到他,说要离开一段时间。“就这样,人一批又一批的走掉了,最惨的时候,曾经200人的公司只还剩下了20人不到。”这让陈友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他开始失眠,整夜整夜睡不着觉,原本浓密的头发在这段时间大把大把地掉,整个人也憔悴了许多。陈友明此时终于懂得了:当老板光鲜亮丽的背后,还背负着更深、更沉的责任。


但陈友明是不服输的,多年来漂泊异乡的他看多了潮起潮落,他坚信自己的公司还有救!陈友明开始反思自身的问题,他认为除了大环境的不景气, 自己公司本身也是存在问题的。“大环境自己决定不了,那就从公司下手, 必须进行改革!。”这也是陈友明第一次开始思考公司的管理问题,为了适应大环境而调整团队结构,针对公司的管理方式,他提出:让员工每个月开会进行自我总结,自己干了哪三件实事、哪三件干得还不够、对公司的管理提出三个建议等等。


果不其然,几个月过去,陈友明的公司开始逐渐有了起色,过去就他一个业务员,现在,团队里不仅有施工队,还有跑业务的小组。而且大家干劲十足。这让陈友明第一次感受到团队的能量。


终于,在2006年,陈友明在朋友的帮助下,接到一个大项目。接到这个项目让陈友明很激动,同时他也想了很多,他想通过这个项目,使团队能有一线转机以及更大的突破。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,通过这个项目的顺利完成,陈友明的团队也得到了升级,正式从“清包”转向“大清包”。(清包:指由业主自己购买装修材料,只支付施工方人工费用的一种装修方式。大清包:指业主将装修材料、人工等全权交付施工方的一种装修方式。)


2009年,40岁的陈友明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次“总包”的机会,同时也迎来了事业上的又一高峰。由于这次施工进行得非常顺利,项目的成功推进,让陈友明重新开始规划公司今后的发展道路。


经过反复考虑,陈友明终于决定,自己是时候该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公司了,于是,他用之前项目中甲方抵账硬塞给他的400平方米商业用房,热火朝天地注册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公司。这之后,陈友明的生意开始向着更大更强发展。


扎根天津——为了给她一个安稳的家


陈友明的事业能够做大做强,除了离不开他自身多年来的努力外,还源于他身后的那位伟大的女人——他的妻子黄芬。


陈友明谈到妻子时,脸上有着无尽的柔情,他认为自己的成功离不开妻子的背后支持。


1991年,陈友明与妻子结婚,婚后不久他便开始外出打工,年轻的妻子要独自抚养幼小的孩子,同时还要维持家里的运转。没有抱怨,没有诉苦, 最艰难的日子里,她心甘情愿陪他熬下去!


从1995年开始,陈友明的妻子每年都会带着孩子来天津住上一段时间。那时他们在天津还没有房子,一家四口只能吃住在工地,陈友明的妻子当时已经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,自己吃苦没关系,但她心疼孩子们,看着孩子们也跟着一块遭罪,心里的总觉得十分亏欠。但丈夫流汗赚来的辛苦钱根本不足以支付天津高昂的房价,即使心里虽然着急,但是也体谅丈夫的辛劳,并没有给陈友明过多的压力。


终于,2000年,陈友明手上的一个工程中,甲方提出了“以房抵钱”的想法,陈友明当时一心只想把房子卖了换钱。这时的妻子黄芬异常坚定地要求他把房子留下来:我们要在天津有属于自己的家!陈友明明白,妻子并不是为了她自己,当时两个孩子已经开始上小学,老家的教育当然不能和天津比,他们急需天津户口,让两个孩子能留在大城市上学,接受更好的教育;而且自己和妻子长期两地分居,一家人无法团圆,在天津安家的确是迫在眉睫。于是,为了给妻子孩子一个安稳的家,陈友明决定把房子留下来。


陈友明和妻子有两个孩子,一儿一女凑成了陈友明人生中的“好”字。孩子们还小的时候,陈友明在外创业,对孩子们的陪伴少之又少,可两个懂事的孩子很体贴自己的爸爸,知道爸爸一人在外创业的不容易,别的小朋友都有好吃的零食、合适的衣服,他们却从来没有张口找爸妈要过这些东西。小时的经历养成了两个孩子节俭的优秀品质,即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,兄妹两个也不浪费一分钱。除了生活节俭,两个孩子在学习方面也都非常争气,从小到大很少让爸爸妈妈操心,这也让陈友明更加放下心来去追逐自己的事业。


儿子从小立志成为军人,为了这个目标,他在学习和生活上一直都很努力,最后如愿以偿考取了军校,如今也成了北京军区的一名中尉军官。他继承了军人身上的优秀品德,十分严格的要求自己,能吃苦、甘于奉献还十分有责任感,从没因为父亲如今的成就而觉得自己和别的军人有什么不一样。女儿则更是品学兼优,14岁就自己在外留学,先是在新加坡生活了8年,2016年又前往澳大利亚继续深造。


这两个孩子是陈友明夫妻俩的骄傲。孩子之所以如此优秀,离不开陈友明的榜样的力量。但是说到孩子的未来,陈友明说“我并不打算让他们接手我的事业,孩子的路得由他们自己走”。


难忘教训——曾与死神擦肩


企业的良好运转使陈友明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,辛苦了大半辈子, 他终于决定要好好享受一下人生。于是,他开始过上了曾经向往的“大口吃肉,大碗喝酒”的理想生活。但作息上的不规律、饮食上的不节制,让他的体重一度狂飙至170斤,体重的不健康增长给他的健康带来了风险,很多个早上,他都曾因为喘不上气来而活生生憋醒。那段时间虽然事业顺利,但陈友明同样感受不到快乐——“活着太难受了,胖得喘不上来气,去医院体检总是亚健康……”


然而真正唤醒他危机意识的是有一次去武汉出差,晚上洗完脸,他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一下镜子,这时他惊呆了:原来自己已经这么胖了。


 

回到家以后,陈友明下定决心减肥。他不仅通过私教进行正规化训练, 自己在家时也在跑步机上锻炼,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健身。那段时间,陈友明早上在家练、下午跑去健身房接着练。多年来养成的坚毅性格, 让四十多岁的陈友明身上总是充满干劲,对待健身也像当初创业一样一丝不苟,决定好了就一定要出色完成。正是这样近乎疯狂的状态,居然让他把原来的啤酒肚渐渐练出了腹肌。


但是长期“暴力健身”却为健康埋下了隐患。甚至差点夺走了陈友明的生命。2014年农历腊月二十四,他像往常一样开始“暴力健身”,突然,他感到头部疼痛难忍。陈友明在十分痛苦的情况下拨通了自己司机的电话。万幸的是,他的司机谈辉那天来得意外的早,确认司机已经到家门口后,陈友明连外套都没来得及穿,连家人都来不及嘱咐,就从9楼一口气跑到了车上。上车以后,陈友明赶紧开始联系自己在湖北商会认识的老乡——天津环湖医院的一位主任医师。医院平时是要开早会的,而医生在开会时一般不接听电话,但也许是察觉到了这通电话的不寻常,李医生在电话响了几声后就接了起来,陈友明来不及嘘寒问暖地打招呼直接上来就喊道:“我脑袋疼得要命,你要救我的命啊!”“你在哪?赶快来!”


陈友明当时最后的记忆就是老乡说的这句“赶快来!”,也许是老乡的话让他放下了心,也许是身体真的已经痛苦不堪到极点,放下电话后他就失去意识了。司机见情况不对,一度将时速提到了最快,才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将陈友明送到医院。还没进医院大门,医生已经安排好了人和担架在门口等待陈友明,没挂号、没缴费直接就冲进了CT室,由于不知道具体是哪个部位出血,陈友明当时是趴着照的CT。而CT结果显示,陈友明脑部的出血量竟然高达120ml(通常脑部出血病人出血量为30ml左右)。情况危急! 照完CT的陈友明马上就被安排进行手术,手术期间,医生都以为他坚持不住了,一度向家属下过病危通知书。可陈友明靠着多年磨炼出的坚强意志,硬是把自己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。


这次经历使陈友明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,让他从此以后更加重视健康的生活规律。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太过偏激。“什么都不比命重要。”陈友明如是说。

 

事业发展——实干成就非凡


在陈友明的带领下,天津中相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,公司始终以“实干、责任、发展、分享”的企业精神为指导,坚持“认认真真兑现自己每一项承诺”的经营理念,坚持“抓质量以优兴业,抓工期以快取胜,抓管理提高效益”的经营方针,坚持发扬“吃苦耐劳、勇于拼搏、团结协作、敢打硬仗”的优良作风,赢得了较好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。先后有60余项工程被评为国家、省、市优良工程;公司拥有各类管理人员160余人,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60多人,高中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20人,国家一二级项目经理6人。公司下设10个土建项目部、6个土建分公司和设备安装分公司、装饰分公司、材料公司。在公司进入上升期后,陈友明还十分重视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,在公司成立党支部,鼓励员工积极入党,他认为民营企业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企业中建立的基层组织,对扩大党的群众基础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、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,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。


企业进入稳定运营以后的陈友明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,除了大量雇佣家乡的青年人来自己公司工作外,他还聘请年轻人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。他认为,避免公司被市场淘汰的关键就在于任用年轻人,他们能给公司注入一些新的思想,使公司焕发活力。在任用人才方面,他也有自己的一套观点:首先,要看重人的能力和文化素质,员工素质得到普遍提高,才能使公司的办事效率得到相应的提升;其次,要在意人的品质,办公司这些年的经历这让他越来越重视一个人的品质,品质不好的人,能力再强,他也是不会用的。陈友明在选用人才方面虽然严苛,但他对员工的掏心掏肺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,2015年陈友明从一个开发商手里,用工程款一次性抵回十多套房子,他一套也没给自己留下,全部奖励给一线的项目经理和有贡献的高级管理人员,仅仅是这一项开支就高达500多万元,陈友明自己是这样解释的:“我要大家努力工作,同时,我也要让大家共同分享企业红利。”


事业上的成功让陈友明的生活条件逐渐好了起来,虽然有了些钱,但他始终也没有把钱看得很重。2009年家乡抗旱他捐款、2010年为家乡修路他继续出力,经济上并不十分富裕的陈友明先后分两次为家乡捐款30多万,并叮嘱村干部,建设家乡、回报家乡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,不要对外张扬。多年来,他每年过年都会给家乡的老人们发些钱,为特困户捐些款,这些事他只嘱咐妻子帮忙落实,从来不让村干部知道。


2014年陈友明得知自己朋友家的孩子即将参加高考,一向热心的他考虑到朋友家里条件不是很好,怕孩子因为穷就荒废了学业,高考刚结束就打电话向朋友询问孩子考试的情况,这孩子从小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意料之中的考取了自己心仪的学校:天津医科大学。朋友在电话里一边高兴得语无伦次,一边也为孩子的学费没着落而唉声叹气。陈友明见此情景,毫不犹豫拿出4万元交上了孩子四年的学费,在公益的道路上,他始终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。


陈友明每年还为家乡解决2000多人的就业问题,他承诺每年要让家乡的2000多人带近2亿的利润回家!陈友明经常说:“一个人活在世上,要有责任,有担当。一口塘聚集的能量能保一条船,一个水库聚集的能量能保一个乡镇,一个三峡聚集的能量能保大半个中国。我有两个孩子,一个在国外,一个已是军官,生存不是问题,我做企业是真心让更多人就业,带领更多人致富。”


最后谈到当时加入湖北商会的契机,陈友明则很有感慨。他与朱道六会长之前就是朋友,经由朱会长的介绍加入这个大家庭后,让他在异乡找到了家的感觉。陈友明深情地说:“在商会的这几年收获了很多友情,也是在这里才使自己爱上了高尔夫这项运动,身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。衷心祝愿商会以后能越办越好。”